首页 > 新闻资讯 > 行业快讯 >

30

2025-10

数据中心告急,液冷转型加速,产业链迎新机

打印
来源:    作者:

      在我们每天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,刷着短视频、用AI软件画画的时候,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,支撑这一切的背后,是无数个被称为“数据中心”的巨大机房在一天24小时不停地运转。

  这些机房里密密麻麻地摆满了服务器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性能电脑。

  然而,现在这些电脑们正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大问题——它们实在是太“热”了。

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我们对计算能力的需求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蹿,服务器的功率也越来越大,发出的热量也随之成倍增加。

  过去,一个机柜的功率可能就像家里一台取暖器,用大风扇吹吹风就能解决散热问题。

  可现在,一个机柜的功率能顶得上几十台空调同时制热,传统靠风扇吹风的“风冷”散热方式,就像想用一把蒲扇给炼钢炉降温一样,已经完全力不从心了。

  这种情况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。

  首先,那些价格昂贵的芯片,比如CPU和GPU,因为温度太高,为了自我保护,会自动降低运行速度,这就好比一个运动员因为天气太热而不得不放慢脚步,导致我们花大价钱买来的计算能力,有相当一部分被白白浪费掉了。

  更让人头疼的是能源消耗问题。

  据统计,一个大型数据中心里,有将近一半的电费都花在了给服务器降温这件事上。

 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。

  行业预测显示,到了2024年,全国所有数据中心加起来的总耗电量,可能会超过4000亿度电,这个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全年发电量的四倍。

  一边是计算能力因为过热而发挥不出来,另一边是巨量的电力被用来散热,这种局面形成了一堵无形的“能耗墙”,严重阻碍了我们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。

  因此,如何更高效、更省电地给这些计算巨兽们“退烧”,已经成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。

 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一种全新的散热技术——“液冷”,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,并被寄予厚望。

  简单来说,液冷就是不再用空气,而是用液体来带走服务器产生的热量。

  这个道理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常见,比如汽车的发动机就是靠水箱里的冷却液来降温的,因为水的导热能力比空气强得多。

  把这个原理应用到数据中心,就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。

  液冷技术的好处非常明显。

  首先是节能效果立竿见影。

  衡量数据中心能源效率有一个关键指标叫PUE,这个数值越接近1,就说明电力被有效利用的程度越高,浪费在散热等方面的能源就越少。

  传统风冷数据中心的PUE值通常在1.5左右,意味着给服务器用1度电,就需要额外花费0.5度电来给它降温。

  而采用液冷技术后,这个PUE值可以轻松降到1.1以下,也就是说,散热消耗的能源直接减少了超过百分之四十。

  这节省下来的不仅仅是电费,更是宝贵的社会能源资源,完全符合国家提出的“双碳”节能减排战略方向。

  其次,液冷能够彻底释放服务器的计算潜力。

  通过液体循环散热,可以让芯片的工作温度比风冷环境下降低20摄氏度以上。

  芯片始终保持在凉爽舒适的状态下,就能火力全开,稳定地以最高性能运行,再也不会出现因为过热而自动降速的情况。

  据测算,仅此一项,就能让服务器的有效算力输出提升大约百分之三十。

  这相当于在不增加硬件投入的情况下,凭空多出了更多的计算能力。

  再者,液冷也让数据中心的建设更加紧凑和高效。

  由于液体的散热效率远高于空气,服务器机柜可以挨得更近,不再需要为空气流通预留大量空间。

  这样一来,同样大小的机房里可以容纳更多的服务器,单位面积的计算能力大大增强,单机柜的功率密度也能轻松突破100千瓦,为未来更高性能的AI计算集群部署好了基础。

  同时,被液体带走的热量其实是一种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。

 这些带有温度的冷却液可以被引导去为周边的办公楼、居民区提供暖气,或者为温水游泳池加热,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,真正做到绿色环保。

  目前,主流的液冷技术主要有几种不同的实现方式。

  一种是“冷板式液冷”,这种方式比较温和,它不对服务器做大的改动,而是在CPU、GPU这些发热量最大的核心部件上,安装一个内部有冷却液流动的金属板,像贴退烧贴一样,精准地把热量带走。

  它的优点是改造起来比较方便,非常适合对现有的老旧风冷数据中心进行升级。

  另一种是“浸没式液冷”,这种方式就比较彻底了。

  它是将整个服务器的主板完全浸泡在一种特制的、不导电的冷却液里,让电子元件在液体环境中工作。

  这种方式的散热效率是最高的,特别适合那些对性能要求极高的AI计算中心和超级计算机。

  还有一种叫“喷淋式液冷”,它像一个精密的淋浴系统,会根据服务器内部各部件的温度,对准发热点进行冷却液喷淋,也是一种高效的散热方式,不过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。

  面对液冷技术带来的巨大机遇,我们国家的企业和政策也迅速行动起来。

  工信部等部门已经明确要求,新建的大型数据中心PUE值必须低于1.3,这实际上就为液冷技术的普及铺平了道路。

  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作为数据中心建设的主力军,也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,计划到2025年,其采购的服务器中采用液冷技术的比例要超过50%。

  在应用层面,无论是国际芯片巨头英伟达最新的人工智能芯片,还是国内华为、阿里、腾讯等公司新建的智能计算中心,都已经全面转向液冷方案。

  在“东数西算”这样的国家战略工程中,新建的数据中心项目里,液冷技术的渗透率也已经超过了四成。

  从英维克、高澜股份到曙光数创等一批国内企业,已经在液冷技术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,并且技术水平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。

  当然,任何新技术的推广都会遇到一些初期的挑战,比如液冷系统的初始建设成本比风冷要高一些,大概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才能通过节省的电费收回投资。

  同时,机房的维护人员也需要学习新的技能,来管理和维护这些复杂的液体循环系统。

  但从长远来看,这些都是发展过程中可以克服的问题。

 可以预见的是,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,数据中心的液冷化转型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,而是一条必由之路。

  它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拥有足够强大和经济的算力,更关系到整个数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。

  这场围绕着数据中心“退烧”的技术变革,正在为中国相关产业链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。
(本文来源:机房360)

 

首页

我们的服务

新闻资讯

案例中心

合作加盟

关于我们